2025年8月7日,陕西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一则通报在电力圈引发震动——华能陕西能源销售有限公司与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因"串谋抬高批发电价"被给予红牌警告,并面临多项严厉处罚。这是陕西省1065号文发布后首个被公开曝光的违规案例,也是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又一记响亮的警钟。
谋取不当利益:新政发布仅五天就顶风作案2025年7月31日,陕西省发改委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8-12月电力市场分时交易结算有关工作的通知》(陕发改运行〔2025〕1065号),明确规定"严禁售电公司与其他经营主体通过私下协商、场外交易等方式不合理抬高批发交易价格和合同价格"。
然而,就在新政发布短短五天后,8月4日,陕西电力交易中心监测发现:华能售电公司与华能照金电厂将年度火电双边协商交易中8月份的执行价格由380元/兆瓦时抬高至424元/兆瓦时,涨幅高达11.6%!
"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!"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力市场从业者如此评价。交易中心在通报中措辞严厉地指出:"以上行为违反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和1065号文件精神,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通过串谋报价不合理抬高批发交易价格,故意缩小售电公司批零价差,逃避与用户进行超额收益分享,谋取不当利益,侵害电力用户合理权益,扰乱电力市场价格秩序。"
处罚力度空前:红牌警告+暂停交易资格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,陕西电力交易中心祭出了一套"组合拳"处罚措施:
——不予受理此次调价申请
——向两家企业下达违规交易行为告知书
——给予两家企业红牌警告
——记入信用评价事项各扣100分
——暂停华能售电公司后续年度交易资格,直至整改完毕
——暂停华能照金电厂上网电费结算,直至整改完毕
值得注意的是,被罚的两家公司均隶属于华能陕西发电有限公司,而后者还是陕西电力交易中心的股东之一。这种"大义灭亲"的做法,彰显了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。
为何铤而走险?利益驱动下的"猫鼠游戏"业内人士分析,两家企业的违规行为背后有着精明的利益算计。1065号文要求"对于各售电公司月度平均度电批零差价高于0.015元/千瓦时的部分进行零售市场超额收益分享",超出部分收益由售电公司与零售用户按2:8比例分配。
"通过抬高批发价格,可以人为缩小批零价差,从而规避与用户分享超额收益。"一位电力市场专家解释道,"这相当于把本该返还给用户的八成收益,通过'技术手段'留在了集团内部。"
事实上,这种"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"的做法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,各种规避监管的"创新"手段层出不穷:
——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用户签订高价合同
——伪造公章、假合同签约用户
——违规代操作用户交易账号
——通过"居间商"层层加价
——与用电企业采购人员"暗箱操作"
折射"批零矛盾":陕西电力市场的困局此次事件折射出陕西电力市场长期存在的"批零矛盾"。数据显示,2025年1-6月,陕西零售市场整体批零价差为0.0241元/千瓦时,但众多零售用户的购电价格高达市场均价的1.1倍以上,部分售电公司购销价差甚至超过0.1元/度。
这种价差悬殊的现象引发了广泛不满。7月17日,陕西电力交易中心就曾发布《告陕西电力市场经营主体书》,痛陈市场乱象:(相关链接:强烈谴责!这省电力交易中心为何怒了)
——49家售电公司售电均价超市场平均水平1.05倍
——51家售电公司零售价格高出批发价0.05元/度以上
——用户投诉反映存在价格欺诈、伪造合同、违规代操作等问题
反映生存焦虑:煤电企业的"转型阵痛"更深层次看,此次事件也反映了传统煤电企业在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生存焦虑。华能国际2025年半年报显示,虽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4.26%,但这主要得益于燃料成本下降,而非主营业务改善——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.70%,发电量和上网电价双双走低。
"煤电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。"一位能源分析师指出,"灵活性改造投入大、新能源挤压市场份额、容量电价难以覆盖固定成本...这些结构性难题不是短期煤价下跌就能解决的。"
在此背景下,一些企业开始"另辟蹊径"寻求利润增长点,而电力市场化交易中的"灰色地带"就成了他们的"新战场"。
监管持续加码:陕西打响"市场秩序保卫战"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,陕西监管部门打出了一套"组合拳":
政策层面:1065号文新增针对性条款,明确禁止不合理抬价行为
信息披露:交易中心定期公布批发零售价格、价差排名等详细信息
处罚力度:对违规行为"零容忍",建立红黄牌信用惩戒机制
长效机制:优化中长期交易分时价格形成机制,推动与现货市场衔接
"这次通报只是一个开始。"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,"未来对批发零售市场的'高压'监管将成为常态。"
建立健康生态: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此次"红牌事件"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鲜活案例。一方面,它暴露出市场规则尚存漏洞、监管体系有待完善;另一方面,也展示了监管部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决心。
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"一个健康的电力市场,需要的不是'劣币驱逐良币'的恐慌,而是'良币驱逐劣币'的生态。"这既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、企业的自律创新,也需要每一位市场参与者的理性选择和共同监督。
随着"双碳"目标深入推进,电力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。陕西此次重拳出击,能否为全国电力市场秩序整顿提供借鉴?华能两家企业将如何整改?"批零矛盾"能否得到根本缓解?这些问题,都将持续考验各方的智慧和决心。
作者:电力网团队
评论